本学期我校工作概括为“四大龙头引领,四小项目促进”。“四大龙头引领”即:常规工作突出“制度与检查并重”;教研工作突出“实践与反思结合”;安全工作突出“落实与排查同步”;德育工作突出“活动与养成齐行”。“四小项目促进”即:教研员工作促进教研提升;“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农远工程促进教学教研与网络应用接轨;校刊创刊促进“书香校园”建设。
一、四大龙头引领
(一)常规工作突出“制度与检查并重”
为确保教研教改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订出一系列量化评价考核标准,如: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教案、作业考核量化表,教学成绩考评细则,教学成绩、绩效计算细则,优秀教研组评选方案,教研组内个人量化考核细则,从老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出勤、态度,成效等方面进行量化打分,每月由包组领导、教研组长对组内人员进行一次评比,学期末总结汇总,作为教师百分制考核的重要依据,也作为绩效工资发放的量化标准之一,同时做为教师评优、评模、晋升职称的参考条件,使学校教研工作真正做到“用制度约束,以积分评价。”
作业、教案检查:“半月一小查,每月一大查,期中期末阶段总结查”三步走。
1.每半月一小查,重在交流学习:采取前半月同年级同科目教师互查,后半月年级之间互查,由年级组长组织,教研组长统计检查结果,在例会上通报。该项检查得分占学期总分10%。
2.每月一大查,重在督促整改:采取由校委会成员组成的检查组,分为5个组,进教室随机抽查,由分组组长汇总检查结果,教导处在例会上通报。该项检查得分占学期总分10%。
3.期中期末阶段总结查,重在考核量化:期中考试前一周、期末考试前两周由校委会成员集中对全校所有作业、教案综合检查。教导处进行汇总通报量化考核结果。该项检查得分占学期总分80%(期中、期末各40%)。
学期末计算个人所得值记入教师常规分,与年终考核挂钩,在绩效工资发放中以分代款。
我校还于本学期试行开展学生书法课。一、二年级由语文教师结合学生写字教学进行书法辅导;三年级以硬笔书法为主,五年级以毛笔书法为主,由张勤担任授课教师;四年级硬笔、毛笔间周授课,由侯俊武任教;六年级由语文教师兼任。根据教育部将于今年九月施行的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关于学生书写能力的相关要求,我校将于下学期正式把书法课纳入课程规划,准备配备专门教师进行执教。
(二)教研工作突出“实践与反思结合”
为促进教师队伍尽快成长,结合“教师梯队培养”,于本学期实行“实践+反思”模式,重点打磨第三级梯队教师,“逼”字当头,以“促”为主,力求使那些工作能力较弱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的教师早日成长起来。
“实践+反思”模式具体做法为:以月为单位,确立目标,前三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具体为第一周摸底活动,由第三梯队教师进行公开授课,采取“授课+说思路”的方法,同教研组教师全部参加,找出其不足之处,听课结束后,立即进行“两查一测评”即:一查教案,看备讲是否“两张皮”;二查作业:看进度是否足,作业量是否适中,题型是否多样,学生书写是否认真;一测评即就本课知识点进行全班学生当堂摸底测评,看课堂效果是否扎实。然后同年级教师进行年级内磨课,为下一步提升课打下基础。第二周提升活动,采取“谈改进+授课”方式,由授课教师先谈提升课过程中如何改进先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再公开授课,由同教研组教师再评得失,为展示活动打下基础。第三周展示活动,采取“授课+反思”方式,由授课教师进行公开授课,展示一月来取得的进步,并就这一阶段活动进行总结反思。
第四周进行集体反思活动,由各教研组每位教师就实践阶段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失,结合自身日常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不得少于500字,写到统一印发的反思卡中。由教研组长评选出组内最优秀的三份(英语组一份),最差的三份(英语组一份),于第四周教研活动时进行宣读,借以褒优促差,共同进步。
我校 “实践+反思”活动已经结束,共收回教师反思260篇,评选出优秀反思30份。
在注重“实践反思”的同时,我校还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经验,本学期,共派出17人次先后赴太原、忻州、河曲学习。
(三)安全工作突出“落实与排查同步”
我校安全可概括为“制度全,落实严,排查细”。
1.师生齐行动,监督全方位
我校每周选派两名领导进行值周,负责学校全盘事务。每个楼层每天选派两名教师进行楼层值日,负责该楼层安全。值周领导和楼层值日教师每天早到校20分钟。每周还选派26名学生进行校园值周活动,监督各班安全、卫生、纪律。
2.六讲五落实,安全警钟鸣
我校为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坚持做到“六讲”,即例会讲、班会讲、国旗下讲、课间操讲、班主任专会讲、离校讲。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为了确保安全工作有章可循,政教处先后制定了安保人员岗位职责及工作制度,完善了各项安全制度及安全预案,确保校内师生及财产安全。在安全管理方面做到“五个”落实:严格落实管理规范制度,严格落实安全事故上报处理制度,严格落实门卫、保安24小时值班巡逻制度,严格落实师生出入校园请销假、登记制度及未来人员出入登记制度,严格落实家校联系制度。学期初,学校即与全体家长、教师签订安全工作责任状,并于近期召开了家长座谈会,再次强调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与警惕性。
3.排查精细化,防患于未然
在确保各项安全工作制度流畅执行的的前提下,我校还加大力度对校园内部及周边环境采取“每日随时排查,一周例会小结,一月书面总结”的方式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以防患于未然。
(四)德育工作突出“活动与养成齐行”
我校以明德项目全人教育理念为依托,实行“活动引领式”德育培养模式,“月月定主题,班班出选手,项项有评比,处处见实效”。
三月份确定为“儿童创意智能竞赛活动月”,其中6件作品被选送参加省明德项目办儿童创意智能竞赛活动, 15件作品被选送参加神池县科技作品大赛全部获奖并选送参加山西省第八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活动。
四月份确定为“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月”,共举办三场活动:一至三年级讲故事大赛、三至五年级“学雷锋,树新风”演讲比赛、一至六年级“中西方经典文化诵读”大赛。共评选出优秀集体六个,获奖学生74名。
五月份确定为“阳光体育竞赛活动月”,期间举办了一、二年级呼啦圈比赛、三、四年级跳绳比赛、五、六年级踢毽子比赛和所有年级团体接力赛、学生队形队列比赛、学生广播体操比赛。共决出先进集体12个,受表彰学生18人。
六月份确定为“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月”,期间进行了学生个人书画、小报、手工作品展览和班级歌咏比赛。评选出先进集体6个,受表彰学生48人。
在不断推进活动引领式德育模式的同时,我校还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期以来,还开展了“安全靠右行”活动、“珍惜一粒粮食”活动、“每天午休一小时”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校学生德育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
二、四小项目促进
(一)教研员工作促进教研提升
我校不仅努力提升第三梯队教师执教能力,还发挥教研员作用,实施“师徒结对”,让她们每学期指导一名青年教师,使其快速成长。具体分工如下:郭梅负责辅导张新天,张慧负责辅导冯效英,杨兴华负责辅导张艳萍,高二珍负责辅导张俊涛。以上四位年青教师在教研员的辅导带动下,教学成绩明显进步,教学基本功得到提升。
我校还让教研员带队外出学习,归来进行公开教学或做出专题讲座。3月份,张慧带领赵荣珍、刘玲赴太原参加“小学语文学科发展性评价与检测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回来以后张慧为全校语文教师做了作文教学讲座。4月初,高二珍带领梁兰芳、冀靖青赴太原参加了“小学数学学科发展性评价与检测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高二珍做了讲座《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计算能力》。4月中旬,郭梅带领李锋、岳颖、吴春霞赴太原参加了“明德学校阅读能力提升实验”经验交流会,回校后,郭梅老师做了题为《从小喜欢阅读,打好人生基础》的讲座。5月25日,我校低语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贺丽芳带领杨晓燕参加了“忻州市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及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学习,归来后作了题为《让爱点亮心灵的灯》专题讲座。6月份,高二珍带领汤翠梅以及英语教师陈建华、王华赴太原参加了“山西省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数学、英语教学经验交流暨培训会”。高二珍老师在会上作了题为《与<数学分层测试卡>同行》的讲座。6月26日,杨兴华赴河曲参加“2012年山西省明德小学校长联谊会忻州分会项目评估培训及经验交流活动”。
(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中央政府惠及民生,关爱贫困地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大计。我校在开展该项工作以来,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让家长充分认识和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并专门成立组织机构,保证每个环节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每天一袋牛奶、每周两根火腿、每周1.1斤苹果能按时保质保量发到学生手中。
(三)农远工程促进教学教研与网络应用接轨
我校充分利用农远工程提供的宝贵资源,不断向纵深拓展其功能。学校把三楼机房确定为教师专用电子备课室,并在其中设立教学资源库,派专人专管,规定各年级教师每学期必须分工完成本学期所有课程的课件收集、制作工作,按时交回电子备课室进行备案。所有教师公开课教案、课件以及教师专题讲座都交到专门设立的“优秀资源库”中,力求做到教学资源共享。
学校还于本学期加大网校应用力度,要求全体专任教师必须注册,逐步上传资源的同时加大对我校的宣传。截止目前,共上传校园新闻9篇,被忻州教育网转载4篇。
(四)校刊创刊促进“书香校园”建设
我校于本学期成立 “扬帆”文学社,创建校刊《扬帆》,目前出版两期。共选编学生作文116篇,教师教研论文3篇,教师散文、诗歌11篇,校园快递10篇,教师书画作品1幅。《扬帆》的出版,大大调动了我校师生的写作热情,也推动了我校“书香校园”建设的进程。《忻州日报·教育周刊》第181期发表了我校三(1)班赵轩和三(2)班王稚平题为《美丽的西海湖》的同题作文。
预计下学期开始,我校将计划以“扬帆”文学社为依托每班成立班级文学社团,逐步将我校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书香校园”。